关闭音乐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第四章 温度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温度和水生生物的地理分布
上一页    下一页
       温度的生态作用------温度和水生生物的地理分布

  2.两极同源和热带沉降


  与温度分布密切关联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是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就是说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这种情况称为两极分布(bipolar distribution)或两极同源(bipolarity)。如曳鳃虫属的尾曳鳃虫(Priapulus caudatus)分布于北极-北温带海区,而刺管曳鳃虫(P. fuberculatospinosus)则栖息于南极-南温带海区。与两极分布有关的是所谓的热带沉降(tropical submergence),即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在赤道区域沉陷至深水层)。

  3. 温度与海洋生物的迁移

  海洋动物的迁移(如鱼类的涸游)与海水的温度有关。例如,我国东海的带鱼,在春季水温上升时,栖息于外海的越冬鱼群开始向近海移动,并向北进行生殖涸游。5、6月份产卵场主要在鱼山、大陈近海和舟山近海,产卵活动一直延续至10月。生殖后鱼群在长江近海索饵,一部分鱼群可继续往北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年份可到达青岛外海,与黄渤海群体混群索饵。秋末冬初,索饵鱼群开始往南洄游,在山乘山形成著名的带鱼冬汛渔场。随着水温的下降,鱼群继续南下或去外海越冬(罗秉征,1991)。其他很多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的洄游路线也是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水温是渔期、渔区预报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