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英文名称: Aquatic Ecology for Aquaculture
课程编码: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学时数:48 学分:3
教学大纲说明
(一) 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养殖水域生态学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在原先的淡水生态学和海洋生态学基础上整合并加强针对性而设立的一门水生生物学系列课程。通过理论教学、研究设计性实验与自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养殖水域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养殖生产中发生的技术和理论问题。
(二)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采用课堂讲授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养殖水域非生物环境的特点;掌握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初步具备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中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3.了解国内外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掌握有关文献的检索和查询的方法。
(三)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水生生物学是同一系列课程,与水产养殖其他课程,如水产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鱼类学、贝类学和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等关系密切。
(四) 新大纲的改革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时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改革)
本大纲主要依据高等农林院校培养二十一世纪水产养殖人才的需要和我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本大纲本着避免重复、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便于自学的原则,根据当代生态学从个体生态向群体生态发展的总趋势,本课程将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重点。本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缩减和优化,理论教学时数由50或60学时减到48学时。教学手段上采用新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大纲
(一) 理论教学部分
各章重点及难点(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后,明确该章重点及难点)
绪 论(2学时)
主要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内容、方法、发展史和分科,水域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第一章 个体生态学(12学时)
主要内容
1. 环境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2.光 光与光合作用,光谱成分和藻类的色素适应,光对动物的行为和其他生命过程的影响*,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3.温度 水生生物的极限温度*,温度和水生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周期性变温的生态意义;
4.溶解盐类 水域的化学分类,水生生物的水盐代谢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盐类成分的意义和离子的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
5.溶解气体 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呼吸系数,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窒死现象,氧过量的危害*,其他气体的作用;
6.其他非生物因子 pH值、悬浮物*、底质、水的运动、水压、水位、水体的容积大小等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基本要求
1. 掌握环境和水生生物关系的一般规律,全面了解其他部分的内容。
1. 掌握光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 掌握温度与水生生物的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关系;
3. 掌握水生生物水盐代谢特点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4.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6)
主要内容
1.种群 一般概念,种群结构、种内关系、种群的生长*、生物入侵、生态对策*、种群量和生物量的变动;
基本要求
1.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生长和数量变动原理以及种群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和概念;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4 学时)
主要内容
群落概念,群落的种类、营养和时空结构*、群落中种间关系、水生生物群落的划分和适应、群落的演替*。
基本要求
1.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群落的营养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6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能量流动*
3. 物质循环
4. 信息联系
5. 生态演替
6. 生态平衡
基本要求
1.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概念和生态演替规律
2. 掌握各类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水中有机质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转化和分解特点;
4. 腐质的含义及其在生态系中的作用;
5.氮和磷循环的特点。
第五章 水体生物生产力(8学时)
主要内容
1.初级生产力 生产力的有关概念,初级生产力及其测定方法*,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其他各类生物的初级生产力,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光和能利用效率;新生产力
2.次级生产力 水生动物生物能量学*,摄食能的变化规律,食物能量的分配和利用,能量转化效率,各类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3.渔业生产力 对水域渔业生产力和鱼类再生产规律认识的进展,决定水域渔产力的因素,渔业施肥与移植驯化,渔产力的评估*。
基本要求
1.掌握决定初级生产力诸因素的生态作用以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时空分布;
2.掌握水生动物的摄食规律和食物能量的转化规律和转化效率;
3. 决定渔产力的生态因素和渔产力的评估。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六章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保护(10学时)
1.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沿岸、浅海、河口湾、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生态环境特征,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自游生物,生物生产力及渔业利用
2.水域的富营养化和赤潮*
3.水污染生态学、水资源与保护
4.全球变化、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基本要求
所有章节内容都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 教学时数分配表
(三)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董双林、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
1. 何志辉、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 何志辉主编。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第2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