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大研发[2015]10号 关于修订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2518   添加时间:2015年7月14日 09:54
 

                大连海洋大学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处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学院文件

 

大海大研发[2015]10




 

关于修订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保证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原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和实际需要,学校决定启动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1.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学位[2013]3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位[2013]36号)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学位办[2009]23号)(附件1)进行修订。

2.培养方案的修订应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体现我校办学优势和特色。 

3.应认真总结本单位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积极吸取、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我校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

4.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5.课程设置要体现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应制订教学大纲,并配有相应的课程简介和教学课件。鼓励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强案例教学,提倡在授课和教学过程中引入MOOC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二、修订培养方案的范围

目前我校农业硕士专业类型下的8个培养领域,具体名单如下:渔业、农业资源利用、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

1.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主要为农业单位和管理部门,特别是为农业第一线(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和管理人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所从事农业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特别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或农业管理工作的能力。

2)培养要求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2. 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各学科综合、较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在校学习时间,总学时不少于500学时。

2)培养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和调整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业务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培养期间需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本领域行业专家联合指导。

3)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3.课程设置

1)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1学分。

2)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按各领域设置。教学内容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3)课程设置框架包括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4)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学院

修读

要求

公共课

11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选

一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语

32

2

1

外国语学院

必修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32

2

1

经济管理学院

必修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

1

经济管理学院

必修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32

2

1

经济管理学院

必修

专业领域主干课

12学分)

选修课

(最低8学分)

补修

课程

4.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盲审”和正式答辩等。

2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本行业、领域实际,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2.5万字,必须用中文书写。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相关领域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在职攻读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聘请5-7位本领域(或相近学科)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且答辩专家组成员应有一定比例的行(企)业专家。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5.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四、修订时间安排

1.各相关学院要高度重视本次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相关学科师资积极参加,充分论证。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原则上在3年内保持不变。

22015918日前,各相关学院完成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初稿。在此过程中,各分管院长应主动与非本院开设课程的相关学院分管院长联系,并会同相关学位授权点负责人商定相应课程的开设和具体内容。

 3.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各学院于925日前将拟定的培养方案及其电子版上报至学位与研究生管理处教学管理科。(纸质版需由院长签字并加盖公章,电子版发送至lijingru@dlou.edu.cn。)

4201510月上旬,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处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集结成册。

5. 此次修订的培养方案从2016年入学的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

                            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处

                              2015714

附件:

1. 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参考)

2. 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参考)

3.附件2 (补充)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施农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4. 在职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